top of page
鳳園文化
1/1
鳳園簡史
「鳳園」的由來
鳳園村建村歷史已有300多年,最先由姓麥、葉、薛、黎、莫、韋等族人士定居到鳳園,老圍內這六姓人家,組成陸陞堂,解「六姓人」的意思。築起圍牆是為了保護村民生命和財產免被山賊搶掠之用。村莊被左右兩山環抱著。左邊的稱為「青龍」、右邊的稱為「白虎」,因山形像似鳳凰,因而改名為「鳳園村」。
原居民生活
鳳園村原居民多為「客家人」,原於中國大陸南頭、沙頭角附近一帶打魚謀生,遷往鳳園開墾耕種。最初,開墾鳳園谷作耕種十分困難,要翻土清除樹根才可耕種,生活清苦。然而,因為山谷有三條小溪,全都會川於鳳園,所以水源充足,有利耕種;加上打魚作業,風險比較大,漸漸多數村民都留在鄉村耕種過活 。
近代發展
由於水源改變,入口蔬果激增,令農耕維生愈趨困難。加上1979年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,大幅填海,興建工業區,經濟轉營,出外就業謀生機會提升,加上租或賣地的收入比較繼續耕種為大,生活方式有所轉變。1980年,政府把鳳園老圍北面近山處約42公頃的山谷地區列為「鳳園谷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」,限制居民使用該區內之土地。2004年大埔環保會在村內成立「鳳園蝴蝶保育區」,保育及推廣鳳園谷的生態多樣化及村內的文化特色,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。
bottom of page